2003年貨幣市場展望 |
::::: 劉怡文 ::::: |
摘要 |
鑑於美國景氣前景盤整不明,歐洲經濟亦有萎縮現象,再加上美伊緊張局勢未除,全球景氣仍潛存走緩隱憂,近年來主要國家陸續降息以激勵景氣,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前年歷經11次降息後,去年11月初再度降息2碼;惟貨幣政策傾向已由經濟衰退風險調整為中性。日本經濟去年雖連續三季轉呈正成長,通貨緊縮現象未除,日本銀行繼續強化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充分供應市場流動性,重貼現率則維持0.1%。我國央行過去兩年所採寬鬆貨幣政策,為經濟活動提供重要支撐,展望今年,為達成追求物價穩定及經濟成長之長期目標,央行於12月理監事會議表申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暫不予調整,分別維持年息1.625%、2.00%及3.875%。惟為增進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彈性,未來隔夜拆款利率將維持在重貼現率上下波動,而不以重貼現率為底限。但由於近來短率持續探底,市場利率與央行指標利率之偏離狀況逐漸擴大,若資金浮濫狀況未見改善,且國內景氣復甦力道如仍見疲弱,則不排除央行於今上半年仍有進一步降息之可能性。 |
|
壹、總體經濟 |
去年首季美國景氣強勁復甦,帶動世界經濟穩步擴張;惟第二季以後,美、日、歐元區等三大經濟體復甦步調趨緩,影響支出、生產活動及就業,加以美伊關係緊繃,國際油價居高不下,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全球景氣動向晦暗不明,年初以來,國際預測機構紛紛調降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
|
|
表一 國際預測機構對全球經濟成長之預測 |
預測機構 |
OECD |
IMF |
世界銀行 |
GDP成長率預測值(%) |
2.2 |
3.7 |
2.5 |
|
|
一、2003年美國經濟展望 |
鑑於經濟不確定風險升高,抑制支出、生產及就業,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歷經11次降息後,去年11月初再度降息2碼;惟貨幣政策傾向已由經濟衰退風險調整為中性。Fed透過調升或調降短期利率掌控經濟,但美國短期利率已近乎零,Fed的發揮空間有限。美國經濟目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現象並存,物價展望尤其令人困惑。儘管教育、醫療等服務價位上揚,許多商品價格則一路下滑。
通貨緊縮戕害經濟成長的嚴重性,遠勝於通貨膨脹。第一,假如通貨緊縮加劇,名目利率將趨近於零,實質利率卻不斷揚升。後果是負債者雖可以零名目利率融通貸款,但實質利率上揚卻將導致其個人收支惡化。第二,通貨緊縮衝擊勞工市場。一些研究顯示名目薪資不容易向下調整。如果物價通膨下跌帶動平均薪資年增率下降,在物價通膨趨近於零之際,名目薪資就不容易下降。如此一來,勞工市場更難活絡,失業率將因而升高。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月份公布最新經濟評估報告指出,從去年11月中到今年1月以來,美國經濟成長仍受壓抑,整體經濟情況和Fed去年11月初大幅降息兩碼時的狀況並無太大差異。另外,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則表示,由於目前美國成長和就業數據仍是一上一下的走勢,因此該局仍無法正式宣佈2001年3月開始的衰退是否已結束。
主席葛林斯班日前告訴經濟學家,雖然通貨緊縮還相當遙遠,Fed對相關的潛在風險保持高度警戒,若經濟繼續往這個方向走,Fed準備先發制人,對抗通貨緊縮的決心表露無遺。
|
(一)解讀經濟指標---ISM |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製造業活動指數去年12月重返象徵擴張的五O點之上,其中新訂單指數飆至9月新高,激勵美股開紅盤出現大漲,更是企業面活動底部翻揚的強烈訊號。
|
|
圖一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指數(ISM) |
|
|
從企業獲利、資產負債表及資本支出觀之,企業部門將可能是今年美國經濟重啟復甦的契機所在。企業負債呈現下滑,前年逾八千億元,預料今年將持續減少。最重要的是,美國企業資本支出已開始出現反轉的初步訊號。在截至去年11月為止的十四個月期間,不計飛機與國防產業的資本財銷售額重挫18%,其後頹勢逐漸拉回,去年11月份雖較前月衰退,但較前年同期仍告成長3.2%。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現今的經濟景氣與企業資本支出概貌與十年前極為類似,一九九三年美國剛擺脫經濟衰退一年,企業資本支出疲弱,經濟復甦面臨危急存亡,當年製造業採購經理人調查顯示,一九九三年企業資本支出頂多成長2%,但最後該年製造業全年資本支出貢獻9%的成長,逐而開啟美國史上最長的經濟榮景。
|
(二)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顯示美國存在通貨緊縮的威脅 |
美國11月份躉售物價指數(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都相當溫和,分別為下跌0.4%和上揚0.1%。不過CPI數字也顯示,過去12個月能源價格漲了8%,創下這項指數最高漲幅;過去12個月的整體CPI漲幅則只有2.2%。
能源價格上漲將導致美國人進一步減少支出,無疑將形成助長通貨緊縮的威脅。取暖油期貨價格目前也處在2001年初以來的最高水準。如果能源價格趨勢持續,可能使美國微弱的經濟復甦遭到打擊,二次衰退的憂慮也將復起。雖然11月的零售支出增加0.4%,但幅度仍小到無法支撐持續的復甦。
美國經濟的需求日趨微弱,加上CPI等物價指數缺乏上漲動力,使許多人擔心通貨緊縮也會變成美國經濟的頭號敵人。
|
|
圖二 美國物價指數年增率 |
|
|
(三)聯準會降息寬鬆貨幣政策發酵 |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歷經11次降息後,去年11月初再度降息2碼;因房貸利率走跌,促使消費者有意願以更低的利率購買新屋,並且促進其他週邊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的需求。此外,由於降息使得企業減少舉債成本,除了企業負債呈現下滑,美國企業資本支出已開始出現反轉的初步訊號。
除了降息外,布希的新減稅計畫已於年初在國會過關,期能減少公司股利重複課稅、將2004年個人所得稅減稅措施提前到今年實施,並推動新的資本支出獎勵措施,但是大概要到今年中,新減稅案才可能立法通過、落實並開始影響消費者或企業的支出行為,而額外的刺激措施肯定會造成政府長期預算赤字擴增,貿然實施可能會衍生出更多問題。
|
|
圖三 美國新屋開工率 |
 |
|
(四)消費市場 |
密西根大學發布的總結報告顯示,去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由前月的84.2升至86.7。經濟學家密切關注消費者的信心強度,因為該指標可以有效預測消費者未來的支出傾向,而消費者支出則是美國經濟的最大支柱,佔有三分之二的比重。
個人收入的持續增長仍是繼續支撐消費支出的一大因素。商務部於去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個人收入在11月成長了0.3%,為該指標連續第四個月上升,而且消費支出也上升了0.5%,經季節因素調整後的年消費金額為74,130億元,相較於前期增長0.4%。
雖然該指數在過去兩個月回升,不過10月份曾跌至九年來最低點,已明顯說明為何大多數零售業者聖誕假期銷售僅達預估的低標準。勞動力市場的持續低迷,再加上美國與伊拉克可能開戰的陰影,使消費者信心在未來數月還可能繼續受到打壓。
|
(五)葛林斯班:美經濟漸走出疲弱點 |
葛林斯班在紐約經濟俱樂部(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的演說中,重申美國經濟沒有物價下滑的風險,但仍有充分的理由得以假設,目前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威脅的確高於通貨膨脹。他表示,如果全面性通貨緊縮真的爆發,Fed還有多種積極的貨幣政策可以運用。
1990年代美國經濟成長高於其他地區,因素之一是Fed主席葛林斯班體認到,勞工生產力改善可讓經濟加速成長,卻不致引發通膨壓力。1996年9月Fed若干決策官員對物價上揚憂心忡忡,他卻說服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不要緊縮銀根。
1990年代晚期,美國企業及民間受所得提高和強勢美元激勵,大量進口歐洲和亞洲產品,帶動各國經濟成長。例如1999年新加坡經濟成長5.4%,南韓成長10.9%,皆拜大量出口美國所賜。
美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除了美商和美國投資人投資海外證券和到各國興建工廠外,主要還是靠大量進口他國貨物。但此次美國經濟復甦力道不足,且日本金融體系仍受高達4,350億美元的呆帳所苦,歐洲企業支出疲弱,美國帶動全球景氣的效果有限。
|
二、2003年亞洲經濟展望 |
世界銀行在「二OO三年全球經濟前景」報告中,直指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台灣及日本等東亞國家已浮現通貨緊縮的危險。就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而言,通貨緊縮係指物價全面性地連續兩年下跌。日本與香港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分別連續下跌五十二個月及四十八個月,可說已深陷通貨緊縮。 |
|
表二 世界銀行對2003年亞洲地區經濟成長預測 |
地區/國家 |
預測值(%) |
東亞/太平洋地區 |
6.1 |
日本 |
0.8 |
|
|
|
(一)亞洲各國競相貶值
|
為捍衛出口競爭力,日本、南韓和台灣等國可能採取行動讓貨幣貶值,進而引起泰國、新加坡等國跟進,掀起類似1997年金融風暴時的貨幣競貶風潮。貨幣跟貶效應遲早會蔓延到中國大陸,中共可能難以堅守人民幣8.3元釘住1美元的匯率。
屆時,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將陷入一團混亂,經常帳逆差占GDP比率直逼5%的美國經濟也可能產生危機。那種末日預言短期內雖不致成真,但美國經常帳逆差嚴重,矯正時可能產生的經濟衝擊,不容小覷。
|
(二)日本經濟呈現停滯性成長 |
近年來日本經濟成長停滯,理由有三,第一是全球經濟降溫,出口無法帶動經濟成長; 第二是景氣不明,企業不願投資設備; 第三是受薪階級所得降低,造成個人消費低迷。世界銀行曾預估2002年日本經濟將呈現零成長狀態。日本政府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引導日圓貶值,形成溫和的通貨膨脹。
2002年第三季GDP年增率由第一季的-3.1%增加至3.1%,主因即是出口帶動經濟成長。而日本出口復甦的第一個動力即是日圓貶值--自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日圓在日本央行引導下由1美元兌換121日圓的價位貶值至1美元兌換135日圓的價位。其次,中國大陸對機械設備及關鍵零組件的需求及美國對日本汽車的需求增加,亦是帶動日本出口成長不可忽視的因素。
展望2003年,隨中國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台灣及韓國大手筆投資TFT-LCD產業,對生產設備需求將日趨殷切,日本出口可望受惠續揚,繼續成為帶動日本經濟成長的動力,預期CPI將因此由-0.7%微升至-0.4%,通貨緊縮的的現象將進一步獲得緩和。
|
(三)中國大陸低成本的輸出 |
大陸以其超乎常理的低廉價格向全球輸出,是舉世有目共睹的現象;隨著國際間貿易壁壘的逐漸消除,各區域的生產要素價格日漸趨於均衡,因此,世界各國自然都會感受到來自大陸芒刺在背的降價壓力。姑且不論大陸是否為這一波通貨緊縮現象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碼它都是出力頗多的貢獻者
(contributor),這種全球性的破壞與影響,對世界各國的生產與行銷模式都造成莫大壓力;當台灣未來必須徹底執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簽署的相關承諾,這種通貨緊縮威脅將益形擴大。為對抗通貨緊縮,美日各國呼籲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持續升高,2003年人民幣匯率動向將是值得關注的重點。但政治乃是影響人民幣幣值變動的主要因素。因此,人民幣的幣值變動需視美日各國及中國大陸之間的角力結果而定。可預期的是,人民幣升值將是同為競爭對手的東亞各國所樂見,因此,人民幣升值並不會帶動東亞各國之幣值一同升值,而飽受經濟衰退之苦的香港,亦將維持其幣值穩定以提高其經濟競爭力。 |
三、台灣經濟狀況 |
台灣的進口與國內價格均屬於景氣循環現象。台灣內需疲弱反映全球經濟不振,若出口需求回升,股市好轉,國內貨幣供給與物價也會跟著走強。以美元計的進口價格,也與全球景氣循環有著密切關聯。我國去年經濟成長率落在3.1%至3.3%,其中約1.7%來自出超,且集中於中國大陸,台灣經濟依賴大陸過深,一旦彼岸經濟反轉或政策改變,衝擊將很大;為分散投資風險,政府有責任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企業界才會在台投資。 |
(一)國內經濟情勢 |
去年上半年雖國內需求仍弱,惟隨全球景氣緩步復甦,我國對外貿易及製造業生產回穩,初步統計經濟成長2.57%(第1季成長1.20%,第2季成長3.98%),CPI下跌0.05%。第3季受惠於國際分工專業化,國外大廠訂單挹注,我國商品出口及工業生產表現較預期為佳,第3季經濟成長率4.77%。需求面觀察,第3季雖股市交易活絡(股票成交值增48.6%),惟失業率仍處高檔,所得縮水效應約制消費支出,民間消費小幅成長2.3%;民間投資方面,因高鐵等重大工程加速推動成長20.5%,機械設備購置則因廠商生產設備汰舊換新,致整體民間固定投資成長16.8%;外需方面,因電子、資訊與通信等產品需求增加,輸出成長16.4%,輸入隨出口引申需求擴增,成長18.5%。
對外貿易持續擴張:美、日、歐等三大經濟體成長步調減緩,雖削弱我國對該地區出口,然因兩岸產業分工日趨緊密,在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並躍升為我國最大出口市場影響下,預測海關出口增5.6%,進口亦增6.0%,前三季貿易順差仍達163億美元。
展望未來,大陸磁吸、產業外移的趨勢仍將延續,台灣亦將面臨投資持續流失的困境,此實為台灣長期經濟發展之隱憂。儘管如此,今年下半年依然有若干有利因素使景氣得以明顯復甦:
- 世界景氣回升。美國景氣已有復甦跡象,再加上千禧年後另一波電腦換機需求預期將在2003年浮現,因此預期全球經濟成長將在今年會有加溫跡象出現,而台灣也將因此受惠。
- 金融改革有成。2002年在銀行積極打消壞帳的情形下,金融業體質已有所改善,預期銀行放款意願將因此增加,促進投資、消費等需求成長。
- 擴大公共支出,有助經濟成長。政府在排除公債法上限的限制之後,將提供就業機會與擴大公共建設,預期對今年經濟成長率將貢獻0.4%。
|
表三 各研究機構公佈2003年經濟成長預測 |
機構名稱 |
經濟成長率(%) |
民間消費(%) |
民間投資(%) |
中華經濟研究院 |
3.6 |
2.89 |
5.86 |
台灣綜合研究院 |
3.42 |
2.77 |
5.97 |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 |
3.31 |
2.91 |
3.22 |
台灣經濟研究所 |
3.27 |
3.0 |
4.54 |
|
|
(二)金融環境 |
受市場資金需求明顯不振影響,央行於去年度最後一次理監事會議舉行時,再度調降今年的貨幣成長目標區。央行連續兩年調降此目標區,凸顯出今年國內的景氣復甦力道恐亦薄弱。央行總裁彭淮南強調,此措施不代表今年要改採緊縮的貨幣政策,央行仍會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應企業正常營運資金所需。
央行自八十九年底以來,已連續十四次降息,此期間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也由33元貶值至34.8元,充分顯示央行持續採取「低利率與低幣值」政策。整體而言,近兩年央行表現相當不錯,低利率政策對紓解國內信用緊縮現象頗有助益,也可促進國內消費與投資。至於低幣值政策可促進出口,也可協助消弭「輸入性的通貨緊縮」-即中國大陸產品低價競銷對我產生的壓力。
|
|
表四 重要雙率之歷史資料 |
資料項目 |
89年底 |
90年底 |
91年底 |
重貼現率(%) |
4.625 |
2.125 |
1.625 |
擔保放款融通利率(%) |
5.0 |
2.5 |
2.0 |
短期融通利率(%) |
9.625 |
4.375 |
3.875 |
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元) |
32.992 |
34.999 |
34.753 |
|
|
四、未來貨幣市場利率展望 |
過去一年,央行標購定存單加權平均利率持續挫低,隔拆利率亦屢創新低,今年一月甚至跌破1.3%,市場利率已反映央行再降息後之利率水準。而央行未到期定存單餘額更高達二兆元之上,可見銀行放款仍保守謹慎,加上國內景氣低迷,廠商商業本票發行量萎縮,銀行多餘資金多以安全無虞之央行定存單為主。未來央行未到期定存單餘額若仍居高不下,則資金充沛可期,短率仍會維持低檔盤跌之水準。
央行12月理監事會議決議將今年M2成長目標區訂為 1.5%至5.5%,「M2加債券型基金」成長目標區訂為3.0%至7.0%。此外,央行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不予調整,分別維持年息1.625%、2.00%及3.875%。惟為增進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彈性,未來隔夜拆款利率將維持在重貼現率上下波動,而不以重貼現率為底限。且今年開始央行每週將固定標售30天期定存單,由"市場"來決定央行每日沖銷利率,不但使得央行更有空間來掌控金融市場,亦為今年可望上路之利率期貨舖路。
|
|
圖四 中央銀行182天期及364天期NCD得標利率狀況 |
|
|
圖五 過去一年隔夜拆款利率變化 |
|
|
央行大舉干預買匯釋出巨額準備金也使市場利率持續走低,降低央行沖銷操作之資金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最近幾年購入的外匯亦出現可觀資本利得,遂使央行淨值扶搖直上。據統計,民國八十一年底央行的淨值為1,297億元,民國八十五年底亞洲金融風暴前升到1,901億元,但隨著新台幣快速貶值,民國八十六年底央行淨值增為5,241億元。至去年十二月底更跳升到7,291億元。央行繳庫盈餘大幅提高,對紓解政府財政困境極有助益。綜上所述,我們判斷央行今年將持續現行低利率與低幣值之雙低政策。預估今年上半年利率區間大致為:30天期商業本票次級市場利率將介於1.2%至1.4%之間;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將介於1.25%至1.4%之間。(完稿日期:92年1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