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貨幣市場第九卷第六期
銀行財富管理業務與投資人理財需求之研究

─以高雄市投資人為例

:::鄭雅方、 賴鈺城:::

摘要

為因應金融環境及投資人理財需求之變化,我國銀行業自2002年起便開始進行組織策略性調整,以改善其經營結構、提升競爭力。主要業務除了企業金融、消費金融之外,更朝財富管理銀行、投資銀行等業務發展。而各家銀行所推出的財富管理業務皆大同小異,要如何凸顯其獨特性並掌握投資人的理財需求,在銀行經營策略上則更顯重要。根據研究統計的結果我們發現,婚姻、教育程度、及個人月收入都會影響到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的決定;教育程度越高者越注重專業知識及顧客關係,個人月收入越高者越注重顧客利益。而婚姻狀況則會影響到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未婚投資者比已婚投資者更能承受風險。由此可知,當投資人在選擇財富管理銀行的時後不僅僅是注重銀行的外表,同時,服務人員的專業性也是投資人考慮的重點之一。

關鍵字: 行為財務,財富管理,理財需求

1.緒論

台灣近年來隨著民營銀行相繼設立、外商銀行陸續介入台灣市場,使得銀行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另一方面,在利率自由化的環境下,銀行存放款的利差愈來愈小,傳統利差收益對銀行總收益的貢獻度已日漸下降,代之而起的則是強調服務品質所收取的手續費收入。因此,在此高度競爭的金融環境中,銀行唯有主動求新求變,增加服務內容、加強服務品質,方能戰勝競爭對手,獲得最後勝利。而在眾多銀行新種業務中,推廣財富管理銀行業務,不失為金融機構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過去這類的金融服務是隸屬於私人銀行專有業務,僅是少數有錢人的專利,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金融機構的e化,現在可將此種服務延伸至更寬廣的市場和對象,尤其是新興中高收入的族群。

「財富管理」的概念最早引入亞洲的是花旗銀行,而其在國內金融市場行之則有六、七年之久。「財富管理」以客戶的角度出發篩選商品,同時重視延續性服務,並與客戶保持密切的合作,除了提供國內外最新訊息,同時也會對投資理財合作報告及建議。過去大多數的金融機構單純針對可投資資產所做的區隔策略,如今已不再適用。金融機構開始深入瞭解個別客戶背後的推力,包括他們的人生歷練、行為、實際與潛在收入等,種種可能因為客戶本身忽略而造成影響的事件。唯有瞭解客戶的一切,金融機構才能逐漸提出具說服力的提案,贏得客戶的全心讚賞。而為了抓住有錢大戶的芳心,近來銀行業將矛頭指向年收入300萬元以上的大戶,推出為個人量身訂做的財富管理銀行。所羅門美邦(SSB)於2001年底,在其發表的研究報告「亞洲消費金融市場未來10年發展契機」中指出,台灣財富管理客戶成長潛力驚人,家庭可投資資產在330萬台幣以上的富裕家庭數目,2000年為40萬戶,年成長率估計為9.8%,預計2010年可成長到101萬戶,未來10年,財富管理客戶每年成長幅度將達7%至14%之多,比起歐美國家,可說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肥沃處女地。這塊大餅,原本是外商銀行獨享,但近幾年來,新銀行的跟進,加上大型行庫為鞏固客源,也推出財富管理銀行,使得財富管理市場陷入了激戰的局面。

由於台灣經濟的高度成長期己經過去,傳統的資金運用方式已不能保證衣食無虞,民眾必須更有效的運用既有資金及規避風險,才能持續保障生活品質。然而,財經領域的廣博以及財務知識的專業並非一朝一夕可培養形成,民眾的理財需求在未來將大幅增加,在眾多的理財需求型態之下,由於財務目標的差異,個人、家庭或企業的理財需求必定大不相同,理財服務的內容也會隨著個人的理財需求而有所不同。因此銀行業者認為財富管理將成為新世紀的潮流。

2.文獻探討

2.1 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業務

2.1.1 私人銀行業務

外商金融機構經營私人銀行或是財富管理業務行之有年,但是大舉引進台灣不過是近幾年之事情。由於外商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表現出金融的創新與操作手法的靈活,為過去以存放款利差為收入主要來源的銀行業,開拓出另一收取手續費為收入大宗的市場。因此,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乃受到國內銀行業的重視。

私人銀行業務在歐美國家已經有近百年歷史,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猶太富人為了逃避德國納粹的迫害,紛紛將錢以匿名方式存在瑞士的銀行。直到今日,提供匿名帳戶仍為瑞士銀行最特殊的服務;在美國,私人銀行則提供客戶各種近乎特權的服務,包括為客戶安排看病就醫、為客戶子女安排最好的貴族學校等。另外,假若客戶財富非常可觀,高達數億美元以上,私人銀行服務專員將會為他們策劃財富管理,如有需要甚至飛洋過海親自到府服務,與客戶共同討論投資理財計畫、調整投資組合及簽署各種必要文件,所以說私人銀行服務專員為客戶家中的一份子實不為過。難怪,有人曾對私人銀行做如下的解釋:「私人銀行對委託人提供的服務就像是一家五星旅館的管理人員,對委託人(個人及公司)之要求隨傳隨到,不僅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務,還要發展一套解決問題的策略」。

然而,隨著潛在金融服務客戶群的人數增長,金融機構將難以憑靠不變的策略來維持相同的個人化服務品質。唯有新技術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提供價格更實惠的優質服務。懂得「起而行」的金融機構必須能夠迅速落實以客為尊的企業文化、積極引進時下技術,降低「私人銀行業務關係」這類新興區隔的服務供應成本,唯有如此,才能夠在贏得客戶的讚譽之餘,獲得豐厚的實質報酬

2.1.2 財富管理業務

根據IBM金融事業客戶群總經理曾說:財富管理是計劃運用各種不同的理財工具,以期能有效的持有資產,並形成穩固縝密的架構,使資產不受風險的侵蝕,並同時能作多元化的投資組合,提供豐厚的報酬,令資產得到可觀的增值。

根據李佩芬的解釋:什麼是「財富管理」?這個源自於英文Wealth Management的名詞,簡單來說,是想把銀行從傳統只做「存放款與銷售基金」的所在,闢出專區專做「理財規劃與資產管理」,提供高淨值客戶(High-net-worth Clients)有關現金、證券、保險、信用、投資管理,以及稅務、退休及財產規劃等一系列金融服務。

基本上財富管理包括「投資建議」、「稅務規劃」、「風險管理」等,而這些項目皆牽涉包括保險人員、銀行或投信人員等不同的專業人士,更甚者亦需要律師及會計師的專業服務。也正因為其專業的程度,才使金融相關行業人人言必稱財富管理之原因。

由上可知財富管理是一種整合及建構的通路,以維持顧客關係,增加客戶資產。他需要附有顧客高度的觸覺、授權及顧問關係。簡言之,財富管理是私人銀行的另一延伸,私人銀行是金融機構的資深人員,提供高資產淨值客戶一系列財務面的服務,目的是替客戶保存、創造財富。財富管理則是就資產規模較小的投資人,設立獲利目標,提供最適資產組合。兩者的差異,最大之處在於金額大小與交易型態。

2.1.3 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的差異

私人銀行業務〝一站購足〞價值提案是以〝產品〞為中心導向而非以〝顧客〞為中心導向。金融機構為達成短期利潤,採用〝一站購足〞價值提案來把握財富管理機會,並採用不同銷售人員提供顧客各式產品,由顧客自己選擇,例如銀行有信用卡行銷人員經由聯名卡或寄信來吸引顧客,同時可能採用房貸專員和房屋仲介為顧客提供服務,但結果是顧客很焦慮,感到沒有一個人了解他的需求與福利。也由於採用產品為中心方式,金融機構提供的財富管理也受到內部的挑戰。

採用產品為中心方式:顧客關係是以產品為主且為分散式的,而部門績效目標是以產品為中心,各部門在績效評估方面並不鼓勵分享顧客,也不易和顧客建立良好完整關係,各部門文化差異衝擊,銷售而非建立長期顧客關係,各部門重複付出爭取顧客的費用,大多的通路並未整合。以下比較兩者的不同點:

表2.1  私人銀行業務與財富管理業務之比較

私人銀行業務

財富管理業務

高門檻

低門檻

產品種類少

產品種類多

貴族化收費

經濟型收費

服務以人為主

服務以科技來增強

理財專員擁有關於顧客的知識

公司擁有關於顧客的知識

資料來源:和平整合資訊網站,財富管理策略與建置

由於顧客的需求及要求,財富管理業務迅速成長,顧客趨勢也改變,1990年以來,富有人口明顯增加,而私人銀行業務則出現顧客不滿意現今服務的情形(如理財顧問缺乏單一接觸點、低品質財務建議、高收費、差績效),所以他們需要理財諮詢的服務,提供他們複雜多元的產品及為他們規劃退休生活。

簡言之,財富管理是私人銀行的另一延伸,財富管理則是就資產規模較小的投資人,設立獲利目標,提供最適資產組合。兩者的差異,最大之處在於金額大小與交易型態。

2.2   風險承受度

「風險承受度」是不僅在衡量您主觀風險態度,更重要的是,當理財目標不同,客觀上相對應的風險也應有所調整。

目前有許多結合投資工具的金融商品,陸陸續續推陳出新;「了解自己」是投資的第一步,投資理財是人生的大事,必須根據自己的年齡、收入、個性、家庭狀況、預期報酬率及資金融通程度來判斷自己承擔風險能力,如此才能規劃配合自己屬性的投資組合。

根據陳皇玲(2000)在風險承受度決定你的理財特質及目標一文中寫道:依投資人不同的理財習性、投資目標、年齡及家庭負擔因素等考量,每個人所適合投資的產業、區域或類型各有不同。在選擇投資工具時,應先確認自身的理財特質,依照本身投資目標及屬性作選擇,才能篩選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決策。依據投資人的理財特質及理財目標可概分為以下三類:

2.2.1 積極型投資人

以追求最大資本利得為目標,能忍受市場較大幅的價格波動,甚至是樂在其中,冒險刺激的遊戲都是他們的最愛,一般而言在生活中較勇於嘗試新事物,過去的理財行為中,也願意嘗試風險較高的金融商品作為投資工具,屬於行為積極的投資人,通常都以具有較高風險或是新推出的金融商品作為投資工具。通常投資於積極成長型類股或波動風險較大的股市,例如:期貨、認股權證,這類投資工具都能滿足熱愛冒險犯難、追求新鮮感與刺激的風險愛好者。但也有可能有非常大之價格下跌風險。願意承擔伴隨著高報酬而來的高風險,儘管金融工具擁有高報酬、高風險的特性,但高風險卻不保證必然可獲得較高的投資報酬。也不要過於樂觀而忽略了其所隱含的風險。

2.2.2 穩健型投資人

一般來說穩健型投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事較為穩健,願意承受多一分的風險,以獲取較高的報酬,具有步步為營的投資性格,但每當作一個決策時,也會評估其中可隱含的損失,風險容忍度適中。這類型的投資人總是難安全與利潤中求平衡,不過也希望能獲得較高的資本利得。由於穩健型投資人較保守型投資人更願意承擔風險,因此建議可增加一些區域性的考量,績優股、全球型基金、區域型基金,都蠻適合想讓資產有所增值,但又具有穩定性可提供穩健型投資人作為投資選擇。更可以多吸收各種投資理財或金融工具的相關知識,以幫助您在不同的經濟景氣下選擇適當的金融工具,以逹成理財目標。

2.2.3 保守型投資人

個性較為謹慎,理財方式也較為保守,不會輕易嘗試價格變化較大的金融工具。不喜歡冒險的保守型投資者對於投資的看法是:維持老本為首要之務,另外還要能獲取固定收益的功效,因為保守型投資人在日常處事中不太愛冒險的風格,影響了在投資理財上的態度。因此,在投資方向下能避免本息被市場價格變動所波及,是這類型投資人最在意的地方,獲利的多寡才是其次的考量,其實對金融工具而言,高報酬、高風險雖然是一體兩面的,但只要仔細瞭解不同金融商品的特質並規劃得當,納入一些相對風險較低的金融工具,將有助您完成您的各項理財目標。保守型投資人通常不願意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為追求穩定收益為目標,因此兼有保本及利息的銀行定存是最穩當的投資工具,也可投資,投資風險極低,安全性最佳的政府公債商品為優先考量。透過投資未上市(櫃)股票,保守型投資人可將長期資金投入選定好之股票,在長期獲利之外,更分散投資組合之風險。不願隨著每日股市的漲跌而有大起大落,則可考慮選擇有保本或有穩定收益的平衡型或債券型基金。

2.3理財需求

根據英商寶源投顧在基金理財的網頁中寫道:我們一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對於理財的需求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需要自己籌措,同時金額比較大的理財需求通常出現在我們踏入社會、成家立業之後,也需要較有系統的規劃。一般人常見需要靠投資理財方式達成的圓夢目標有以下幾種:

2.3.1 結婚基金

結婚是人生大事,雖然越來越多年輕人覺得舉行輕鬆簡單的婚禮即可,不過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長輩的意見還是不能忽視。一般而言,舉辦一個樸實的婚禮,除了宴客的開銷外,還包括拍攝結婚照、禮服及化妝,以及婚後蜜月旅行的費用,此外,新人可能還需添購 一些家具及生活用品。這些零零總總的費用加起來,對於踏入社會幾年的年輕人來說相當可觀。

2.3.2 購屋置產

「有土斯有財」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以租房子的方式取代買房子,但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還是大多數人心中的夢想。只是台灣地小人稠,對於薪水階級而言,買房子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不但要準備一筆為數不少的自備款,每個月的貸款更是漫長且沉重的負擔。

2.3.3 子女教育

現代人寶寶生的少,每個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更是每個父母親心中的期待。但是隨著環境競爭激烈,除了一般從小學到大學的正規教育外,小寶貝可能還要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藝班,培養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的功夫,若再加上出國進修深造的學雜費,小寶貝從出生到出國留學完畢將需要高達數百萬元的費用,這筆龐大的開銷需要從長計議。

2.3.4 精緻生活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與嗜好,在五花八門的世界中,面對各式各樣的商品誘惑,常常讓人克制不住想要擁有的慾望。或者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希望能夠每年固定出外旅遊增廣見聞,並放鬆心情。但是若任意揮霍、無所節制,則未來的生活品質又沒有保障。

2.3.5 退休基金

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過時,現代人應該學習自立自強,加上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延長,退休其實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不過在退休之後,由於缺乏收入來源,一般人的金錢觀都會變得保守。為了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並達成自給自足的目標,實在需要在年輕時及早為退休生活善加規劃,才不至於捉襟見肘。

由此可見,人一生當中的需求相當多,必需要靠有效率的理財來達成。

2.4   投資工具

現在的環境複雜多變,就連投資工具也多的不計其數,光是基金就有好幾十種的類別,在此,我們將簡要的介紹幾種近年來最熱門的投資工具,分別如下:

2.4.1 股票型基金

國內法令規定,股票型基金持股比重應在七成以上,最高則不得超過九成五,以維持基金的流動性。主要收益為股票上漲的資本利得,基金淨值投資之股票市價漲跌而變動,風險較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為高,相對可期望的報酬也較高。一般說來,股票型基金的獲利性是最高的,但相對來說投資的風險也較大。因此,較適合穩健或積極型的投資人。

市面上佔大多數的基金都是股票型基金(Equity Fund),這類型基金是投資標的是以上市、上櫃公司股票為主。一般說來,股票型基金的獲利性是最高的,但相對來說投資的風險也較大。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標的,有時也會依基金經理人的專業判斷,少量投資於海外存託憑證、可轉換公司債或認股權證上。針對開放式的股票型基金,經理人會保留部分資金投資於高流動性的金融工具上,以支付基金贖回。此外,亦可能採融資操作,以期在多頭市場時達到資本大幅增長的目的,流通的基金數目常居各類型基金之冠。

2.4.2 新興市場債、高收益公司債基金

根據錢雜誌(208期)猴年必備投資工具一文中寫道:景氣復甦,理財專員建議投資人應該積極掌握獲利良機,即便是在保守穩健的債券部位資產配置,選擇的債券商品亦該相對較具景氣連動性,於是,具有「跨界投資」特質的高收益債券及新興市場債券,便成為理財專員高度認同的猴年重要投資工具。

在一般的觀念當中,債市與股市通常具有低相關、甚至是負相關特性,然而,高收益債券及新興市場債券兩種商品除了具有固定收益的債券本質之外,其資本利得亦能與景氣狀況正向連動,因此被部份理財專員視為「跨界投資」商品,這類商品,在今年的景氣復甦環境當中,格外受到理財專員青睞,因為跨在股、債兩界之中,使得高收益債及新興市場債既保有債券商品的固定收益優勢,亦具有一定空間的價格上揚機會,因此成為穩中求勝的適當投資工具。

先從高收益債券談起,從字面來看,高收益債券雖不太容易「顧名思義」看出風險所在,不過,高收益債券的英文名稱—垃圾債券(Junk Bond),乍聽之下卻是相當驚悚,這個名稱其來有自,主要原因在於發行高收益債券的企業通常信用風險較高,發生債信問題的機會也相對較高,據在FundDJ 討論看板中的IAMA(2004)的說法:此類債券代表的是投資等級在BBB以下的標的,其風險主要來自發行債券機構因經營體質不佳而無法準時付息甚至無法還本付息而導致投資人的損失,因此發行機構必須以高收益才能吸引投資人,因其殖利率比市場一般水準較高,又稱為高殖利率債券。

高收益債券及新興市場債券均屬於風險較高的債券商品,相較於信用評等高的公債,高收益債券發行者必須付出較高利息給債券持有人,因此市場一般稱之為「高收益」。也就是該等高品債信品質相對較低,而債信品質則直接左右債券價格的水準,一旦景氣復甦,新興市場整體經濟成長,企業體質同步改善,於是新興市場債及高收益債券的債信品質也就自然提升,依照「債信品質債券價格」的邏輯,高收益債券及新興市場債券價格自然也就具有發揮空間。發行高收益債券的企業通常信用風險較高,發生債信問題的機會也相對較高,但高收益債券基金的投資標的往往多達數百檔公司債,風險有效分散,也就化解「債券成為廢紙」的可能。

據徐苑(2004)在國際金融報中寫道:何謂新興市場?以債市交易員的定義,主要的新興市場為巴西,俄羅斯,委內瑞拉,土耳其以及菲律賓。而中國並不包括在內。事實上,中國的信譽程度比上述的這些新興市場都要高,同時中國國有債券宣告破產的可能性很低,所以相比較下中國國債的利率也是較低的。正因為如此新興債券市場上的交易員們並不把中國的債券例在其中。

2.4.3 台灣50指數基金(ETF)

ETF英文原文為Exchange Traded Funds,中文稱為「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簡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顧名思義,它是屬於基金的一種,其投資組合與指數內容一樣,因此,它同時具備了股票和基金的特色,等於是股票與基金的綜合商品。而ETF兼具股票和基金的特色,ETF跟一般共同基金相似的地方,在於它的運作模式都是由基金公司(即國內的投信)發行受益憑證並替投資人操作股票;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共同基金是由投資人拿錢向基金公司購買受益憑證,而ETF則是由投資人拿股票向基金公司申請受益憑證。

ETF即為將指數予以證券化,由於指數係衡量市場漲跌趨勢之指標,因此所謂指數證券化,係指投資人不以傳統方式直接進行一籃子股票之投資,而是透過持有表彰指數標的股票權益的受益憑證來間接投資;因此簡而言之,ETF是一種在證券交易所買賣,提供投資人參與指數表現的基金,ETF基金以持有與指數相同之股票為主,分割成眾多單價較低之投資單位,發行受益憑證。

2.4.4 連動債券

根據張學淑(91)在日盛投資理財網所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連動式債券」是一種結合債券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金融產品,是債券的一種,以外幣指定用途信託資金投資於海外債券,結合固定收益(債券),以保障一定程度的本金;其餘少數資金投資高報酬的創新產品(衍生性金融商品-連結利率、匯率、選擇權、股價指數、一籃子股票或公司信用等),因此,連動式債券是一種兼具「保障本金」與「資產增值」的金融商品。連動式債券是銀行指定用途外幣信託的一種,其手續費與管理費成本相當於海外基金,但它屬於個人海外所得,因此不需課稅,而萬一發行機構違約,銀行可代投資人求償,投資人較有保障,與一般組合式定存不同。

「連動式債券」是結合固定收益商品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後,創造出高保本及高收益的報酬型態。即把本金用來購買債券等固定收益的商品,以保證一定程度的本金保障;利息則用來投資連結個股指數、利率或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隨著結標的漲跌,而增加獲利機會。因此到期報酬不僅和期初投入本金多寡有關,並且會跟隨著債券存續期間連動標的價值而改變。

利率持續走低加上股市一蹶不振,使得近年來號稱保本保息的海外「連動式債券」甚囂塵上,成為市場熱門商品。

連動式債券隨著連結標的漲跌,而增加獲利機會,讓投資人有機會「以小搏大」,依連結的商品不同,依連結的商品不同,投資人可依照個別之風險屬性選擇適合之商品:

(1)「股票型指數連動債券」是連結股票指數,利息收益高低視股票指數表現而定,投資報酬率則依「參與比例」大小而定,例如:連結美國股市指數,當美國股市指數上漲至約定條件時,將享有較高利息收益。

(2)「利率連動債券」連結利率指數,獲利隨利率高低而定,最常見的為連結倫敦銀行間拆款利率<LIBOR>,當LIBOR利率變動在設定範圍內時,則依約定條件每日計息;若變動超過設定之範圍,即不計息,因此,投資人之獲利將隨著利率高低而定。

(3)「一籃子股票連動債券」:則是連結一籃子股票,獲利隨此一籃子股票之變動而定。例如:連結英特爾Intel Corp、寶鹼The Procter & Gamble Co、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 & Co等掛牌股票,當股價上漲在設定的範圍之內,則依約定給付報酬。反之,則依約定返還本金或一定折數之本金。

(4)「信用連動債券」:一般連結評等較佳之公司債債信,投資期間享有固定配息,需承擔信用違約風險。

2.4.5 投資型保單

根據錢雜誌(208期)猴年必備投資工具一文中寫道:三年以來,保險市場投資型保單充斥,而其強調連結投資標的,可讓保戶在保障之餘,還有累積資產的功能,這對於一向喜歡能從保險「拿回」部份資金的台灣投保人而言,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因此蔚為流行,根據保誠人壽的統計資料顯示,兩年內就銷售出約六萬八千五百張投資型保單,在此次票選猴年必備投資工具當中,投資型保單仍然獲得多位理財專員肯定,點名為今年最佳資產配置工具之一。

隨著金融環境的快速變遷,投資的工具不再侷限於外幣存款、股票、基金及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為滿足顧客全方位需求,本國金控公司藉由交叉行銷,提供顧客多樣之投資工具,其中,投資型保險是相當受歡迎的投資工具之一,自去年起,多家銀行紛紛銷售投資型保險,加上今年初保險司規定所有傳統型保單之預定利率均須調降至2.5%,明年起又將降至2%以下,導致保費相對提高許多,市場上短年期儲蓄型保單之需求因此大幅下降,種種原因使得投資型保險逐漸為國人所接受。

投資型保單就是具有「保險」與「投資」雙重功能的保險商品,保戶所繳交的保費並不是全部拿來買壽險,而有部分是拿來投資其他金融商品,例如:基金、股票、債券等。英國保誠人壽指出,對客戶而言,購買投資型商品可以節省分別選購保險及投資的時間,讓客戶同時擁有長期保障和投資回報。保險一般予人之印象不外乎人身保障及儲蓄之功能,與投資根本毫不相關,投資型保險與傳統型保險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將投資的選擇權和風險轉嫁給顧客,而後者是由保險公司將保費進行投資,並允諾顧客一保證利率,顧客無須為保險公司的投資盈虧承擔任何風險。投資型保單的特色是,保額不固定且分離帳戶就是將投資帳戶獨立出來,由保管行設立專戶保管,而保戶享有投資自主權,保戶可以自行決定投資標的及投資比例,投資的風險也由保戶自行承擔。

目前市場上的投資型保單,有所謂變額年金險、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投資連結型保單等,投保人常被這些名稱搞得頭昏腦脹,其實只要掌握什麼是「變額」、「萬能」與「連結」的意義,不管保單名稱怎麼變,都很容易知道保單基本訴求。所謂的變額,是指投資績效會影響給付金額,而萬能則有彈性繳款的意思,可見得變額壽險與變額萬能壽險的主要差別,就在於繳款方式,前者是採固定的金額分期繳款,後者則可視自己的經濟狀況,隨時調整繳費時間和金額,套句保險業務員常說的話:「讓你隨時繳、隨便繳,不繳也沒關係!」至於連結,多是指結合連動式債券的保單,而連動式債券是同時投資債券和選擇權的新金融商品。

隨著金融市場腳步加快,未來將有更多元的商品展示在投資人面前。然而,面對琳瑯滿目的投資工具,投資人實應仔細評估,深入了解產品特性,並且慎選最適合自己風險承受度,以及期望報酬的商品,如此才能發揮投資理財的最大效益。

3.研究設計與方法

3.1研究架構

圖3.1  研究架構


3.2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人口變項與風險承受度,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人口變項對理財需求,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風險承受度對理財需求,有顯著差異。

假設四:不同風險承受度對理財需求,有顯著相關。

3.3   問卷結構

本研究所設計之問卷共分為三個部份:個人基本資料、風險承受度、理財需求。每一部分大致內容如下:

(一)基本資料:這一部份共有六題,分別是性別、目前婚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個人月收入。

(二)風險承受度:這一部份問卷設計的內容是為了了解財富管理的客戶是屬於哪種風險承受度的人,我們使用的是列支敦士登銀行的問卷題目,總共分為三類,分別是積極型、穩健型、保守型的投資人。答案選A者得分為五分,選B者得分為三分,選C者得分為一分,再計算總得分之後再用公式【120-(原始分數*2.5)】轉換分數,總得分為72.5-100分者為積極投資人;35-70分為穩健型投資人,20-32.5分為保守型投資人。

(三)理財需求:這一部份是由受訪者依本身對財富管理的使用狀況與對財富管理的概念的認知所作答,共十六題。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 Scale),由受訪者在每一項重視度中就「非常同意」、「同意」、「沒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種尺度內選擇,以衡量受訪者的同意程度。

3.4   抽樣設計與分析

(一)測試問卷:由於問卷內容設計上並非每個受訪者都能明白其涵意,為防止受訪者因為不明白其涵意而亂填答案,影響分析,所以先請幾位師長及長輩接受測試,進而修改在做答時容易出現問題的選項,並將文意傳達的更為簡單易懂,最後完成問卷設計。

(二)研究範圍與對象: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從客戶立場探討財富管理銀行業務與投資人理財需求之研究,將財富管理銀行作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為對財富管理業務有相關的人士包含有華南銀行及玉山銀行、台新銀行、中國信託等各大私人銀行的理財專員及客戶。

(三)抽樣方法:本研究的樣本選取屬於方便抽樣法,我們到各大銀行及保險公司發放問卷,問卷發放期間為西元2004年8月中旬到9月上旬。全部問卷總共發出300份,回收問卷238份,回收率是79.33%,其中無效問卷為44份,所以有效問卷為194份,有效率為81.51%。

(四)分析方法:本研究用SPSS電腦統計軟體,作為資料分析工具與下列推論分析:

(1)因素分析:目的在於定義一個資料結構中的潛在架構,廣義來說,它是以定義一組潛在因素來解釋在很多變數中之相關。

(2)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在驗證測量工具是否正確與精確,其中包含穩定性及一致性這兩方面的意義。

(3)樣本特性分析:即針對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個人月收入、教育程度、職業進行調查分析以求得變項中不同項目所占的人數與百分比。

(4)T檢定分析:用來檢視個人屬性為兩個選項者之差異性。

(5)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ANOVA):用來檢視個人屬性為兩個選項以上者之差異性。

(6)相關分析:進行兩個變數或兩個以上變數之積差相關,藉以瞭解變項間的關係。

4. 統計分析

4.1樣本結構分析

本研究中受測者之個人資料背景包括性別、目前婚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及風險承受度。本研究調查問卷之有效問卷為194份,基本資料分析請參閱下表:

類別

分類別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性

女性

73

120

37.63

61.86

目前婚姻狀況

未婚

已婚

95

97

48.97

50.00

年齡

20歲(含)以下

21-30歲

31-40歲

41-50歲

51-60歲

60歲以上

5

96

53

24

13

3

2.58

49.48

27.32

12.37

6.70

1.55

教育程度

國中(含)以下

高中或高職

大專院校

研究所

15

50

125

4

7.73

25.77

64.43

2.06

職業

軍公教

工業

自由業

服務業

金融業

商業

家管

學生

農林漁牧

其他

3

5

17

49

92

8

8

5

0

7

1.55

2.58

8.76

25.26

47.42

4.12

4.12

2.58

0.00

3.61

個人月收入

20,000元(含)以下

20,001-40,000元

40,001-60,000元

60,001-80,000元

80,001-100,000元

100,000以上

20

71

52

18

11

20

10.31

36.60

26.80

9.28

5.67

10.31

風險承受度

積極

穩健

保守

5

182

7

2.58

93.81

3.61

綜合上表,我們可以得知接受本問卷的受訪者以女性較男性為多。而已婚較未婚為多。年齡以21-30歲的人數最多,而31-40歲的人數為次多。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人數為多,而高中或高職的人數為次多。職業以金融業為最多,而服務業的人數為次多。個人月收入以在$20,001-40,000元的人數為最多,而$40,001-60,000元的人數為次多。接受本問卷的受訪者以積極的人數為最多,而以保守的人數為次多。

4.2  因素分析

本研究利用因素分析之主成分分析,企圖將許多變數中關係密切的變數組合成數目較少的幾個因素,來描述所有變數之變異數,以達執簡馭繁之目的。經因素分析後以特徵值大於1為標準,並以變異數最大法進行直交轉軸,轉軸後刪除因素負荷量小於0.3,分項對總項相關係數大於0.5,且顯著者之問項,為命名之依據,並分為3個因素,結果如下表所示。依據各因素內問項之特性,本研究將因素一命名為專業知識,因素二命名為顧客利益,因素三命名為顧客關係。本問卷因素分析之累積解釋變異達61.234%,問卷信度Cronbach α係數為在3個構面分別為0.7705、0.7307及0.5481,都大於0.5,故顯示本研究之問卷具高信度。

本節依據上列各點針對問卷第三部分理財需求之滿意程度的16點問題進行因素分析之後,得到下列三個因素,我們將此分成三大部分,如表4.8所示:

因素一:取名為”專業知識”,包含4個項目,內容以銀行提供專業知識為主,故命名為”專業知識”

因素二:取名為”顧客關係”,包含3個項目,內容以銀行與投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故命名為”顧客關係”

因素三:取名為”顧客利益”,包含3個項目,內容以投資人的利益為主,故命名為”顧客利益”

表4.8  因素分析

因素

名稱

項目

負荷量

特徵值

解釋

變異量(%)

累積解釋變異量(%)

Cronbach α

1

專業知識

2.專業知識

0.769

6.042

35.795

35.795

0.7705

1.多樣化且可靠性的資訊

0.704

3.服務態度

0.702

4保護客戶資料與隱私

0.670

2

顧客利益

16.進入門檻

0.724

1.766

15.007

50.802

0.5481

8.客戶最大利益

0.654

15.五星級設施

0.607

3

顧客關係

5.保持密切連繫

0.755

1.051

10.432

61.234

0.7307

6.提供因應對策

0.703

14.財富規劃

0.69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3   差異分析

(一)不同人口變項與風險承受能力

針對不同人口變項因素,是否對風險承受能力有顯著之影響,經由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之統計方式得出下表<表4-3-1>、<表4-3-2>。

表4.9  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獨立樣本T檢定

應變數

不同風險承受能力者

項目

自變數

平均值

標準差

T值

P值

性別

51.37

10.10

0.484

0.629

50.67

9.60

婚姻

未婚

52.29

9.82

1.905

0.058*

已婚

49.61

9.6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表4.9>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風險承受能力者有無顯著影響,從以上研究結果中可得知,會影響風險承受能力的人口變項因素有:

(1)性別:由表4.9中可看出,性別之P值為0.629>0.1,因此對風險承受能力無顯著差異。

(2)婚姻:由表4.9中可看出,婚姻之P值為0.058<0.1,因此對風險承受能力有顯著差異。未婚者比已婚者更能承受風險。

表4.10  不同風險承受能力-ANVOA

應變數

不同風險承受能力者

   

項目

自變數

平均值

標準差

F值

P值

事後比較

年齡

20歲(含)以下

61.00

20.736

3.240

0.008***

21-30歲

52.84

8.148

31-40歲

48.68

10.067

41-50歲

49.27

8.258

51-60歲

46.54

12.851

60歲以上

48.33

7.638

教育程度

國中(含)以下

49.00

11.252

0.679

0.566

 

高中或高職

51.95

10.391

大專院校

50.98

9.418

研究所(含)以上

46.25

7.500

職業

軍公教

50.00

18.028

1.977

0.051*

工業

56.00

8.216

自由業

48.24

10.146

服務業

54.34

10.242

金融業

49.81

8.717

商業

46.88

9.613

家管

46.88

13.144

學生

58.00

10.368

其他

50.71

5.345

個人月收入

20,000元(含)以下

48.50

11.044

0.807

0.546

 

20,001-40,000元

52.04

8.316

40,001-60,000元

51.11

9.228

60,001-80,000元

49.31

11.999

80,001-100,000元

48.18

11.677

100,000以上

52.50

11.52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表4.10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風險承受能力者有無顯著顯響,從以上研究結果中可得知,會影響風險承受能力的人口變項因素有:


(1)年齡:由表4.10中可看出,年齡之P值為0.008<0.01,依據ANOVA檢定是有顯著差異但經由雪費法(Scheffe)事後兩兩比較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因此,判斷應是沒有顯著差異。

(2)教育程度:由表4.10中可看出,教育程度之P值為0.566>0.1,因此對風險承受能力無顯著差異。

(3)職業:由表4.10中可看出,職業之P值為0.051<0.1,依據ANOVA檢定是有顯著差異但經由雪費法(Scheffe)事後兩兩比較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因此,判斷應是沒有顯著差異。

(4)個人月收入:由表4.10中可看出,個人月收入之P值為0.546>0.1,因此對風險承受能力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人口變項對理財需求

針對不同人口變項因素,是否對不同考量因素有顯著之影響,經由T檢定之統計方式得出下表:

表4.11  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理財需求-性別

構面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P值

專業知識

-0.09

1.056

-0.991

0.323

0.06

0.968

顧客利益

0.09

1.055

-0.845

0.399

-0.04

0.966

顧客關係

-0.08

1.059

-0.954

0.341

0.06

0.95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由表4.11得知,性別對理財需求無顯著影響。

表4.12  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理財需求-婚姻

構面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P值

專業知識

未婚

0.10

0.965

1.375

0.171

已婚

-0.10

1.037

顧客關係

未婚

-0.07

0.935

-0.984

0.326

已婚

0.07

1.070

顧客利益

未婚

0.09

1.058

1.186

0.237

已婚

-0.09

0.94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由表4.12得知,婚姻對理財需求無顯著影響。

表4.13  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理財需求-年齡

構面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P值

事後比較

專業知識

20歲以下

-0.78

1.197

1.919

0.093*

21-30歲

0.12

0.930

31-40歲

0.02

0.990

41-50歲

-0.15

1.058

51-60歲

-0.57

1.164

60歲以上

0.53

1.574

顧客關係

20歲以下

-0.56

1.739

2.097

0.068*

21-30歲

-0.08

0.778

31-40歲

-0.06

1.255

41-50歲

0.59

0.882

51-60歲

0.23

0.963

60歲以上

-0.25

0.206

顧客利益

20歲以下

0.20

1.391

0.351

0.881

 

21-30歲

0.06

1.103

31-40歲

-0.05

0.878

41-50歲

-0.15

0.789

51-60歲

-0.03

0.958

60歲以上

-0.54

0.47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由表4.13得知,依據ANOVA檢定,年齡對理財需求是有顯著差異,但經由雪費法(Scheffe)事後兩兩比較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因此,判斷應是沒有顯著差異。

表4.14    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理財需求-教育程度

構面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P值

事後比較

專業知識

國中(含)以下

-0.68

0.962

3.090

0.028*

大專院校>國中(含)以下

高中或高職

-0.16

1.095

大專院校

0.13

0.923

研究所(含)以上

0.07

1.432

顧客關係

國中(含)以下

-0.69

1.831

3.594

0.015**

大專院校>國中(含)以下

高中或高職

-0.04

1.046

大專院校

0.11

0.834

研究所(含)以上

-0.86

0.828

顧客利益

國中(含)以下

-0.17

0.744

0.782

0.506

 

高中或高職

0.07

1.088

大專院校

0.01

0.986

研究所(含)以上

-0.65

1.01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由表4.14得知,教育程度對理財需求有顯著影響。且大專院校的需求大於國中(含)以下。

表4.15    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理財需求-職業

構面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P值

事後比較

專業知識

軍公教

1.22

0.723

4.248

0.000***

工業

-1.00

1.158

自由業

-0.54

0.794

服務業

0.21

0.783

金融業

0.09

1.027

商業

-0.59

1.089

家管

-1.12

0.770

學生

0.68

0.838

其他

0.05

0.880

顧客關係

軍公教

-0.43

0.477

0.954

0.474

 

工業

-0.72

0.700

自由業

0.03

0.988

服務業

-0.08

1.164

金融業

0.13

0.900

商業

-0.55

1.113

家管

0.23

1.358

學生

-0.05

1.166

其他

0.00

0.739

顧客利益

軍公教

0.02

0.936

1.667

0.109

 

工業

0.06

1.868

自由業

0.31

0.993

服務業

0.30

0.958

金融業

-0.19

0.933

商業

-0.34

1.111

家管

-0.58

0.937

學生

0.29

1.162

其他

0.24

0.85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由表4.15得知,依據ANOVA檢定,職業對理財需求是有顯著差異,但經由雪費法(Scheffe)事後兩兩比較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因此,判斷應是沒有顯著差異。

表4.16    不同人口變項因素對理財需求-個人月收入

構面

變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值

P值

事後比較

專業知識

20,000元(含)以下

-0.43

1.217

1.453

0.207

 

20,001-40,000元

-0.07

1.110

40,001-60,000元

0.13

0.895

60,001-80,000元

0.20

0.740

80,001-100,000元

0.37

0.863

100,000以上

-0.14

0.856

顧客關係

20,000元(含)以下

-0.11

1.045

0.162

0.976

 

20,001-40,000元

0.03

0.853

40,001-60,000元

0.08

0.939

60,001-80,000元

-0.02

0.955

80,001-100,000元

-0.15

1.129

100,000以上

0.00

1.549

顧客利益

20,000元(含)以下

-0.27

0.897

2.616

0.026**

100,000以上>20,000元(含)以下

20,001-40,000元

-0.05

0.997

40,001-60,000元

-0.19

1.065

60,001-80,000元

0.22

0.833

80,001-100,000元

0.20

0.617

100,000以上

0.65

1.03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由表4.16得知,個人月收入對理財需求有顯著影響,且月收人100,000大於20,000元(含)以下。

(三)不同風險承受度對不同考量因素

表4.17    理財需求與風險承受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構面

變數

平均值

標準差

F值

P值

事後比較

專業知識

積極

-0.65

0.715

2.403

0.093*

穩健

0.04

0.980

保守

-0.63

1.490

顧客關係

積極

0.40

1.609

0.737

0.480

 

穩健

0.00

0.981

保守

-0.33

1.084

顧客利益

積極

0.86

1.059

2.112

0.124

 

穩健

-0.03

0.995

保守

0.23

0.91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顯著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由表4.17得知,依據ANOVA檢定,風險承受能力對理財需求是有顯著差異但,經由雪費法(Scheffe)事後兩兩比較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因此,判斷應是沒有顯著差異。

4.4   相關分析

表4.18    相關分析

風險承受度

理財需求

 

風險承受度

 

風險承受能力

專業知識

顧客關係

專業知識

風險承受能力

1

     

理財需求

專業知識

0.003**

1

   

顧客關係

0.479

1.000

1

 

顧客利益

0.367

1.000

1.000

1

**在顯著水準為0.01時(雙尾),相關顯著

註:*P值<0.1為稍微有顯著相關,**P值<0.05為有顯著相關,***P值<0.01為非常有相關。

由表4.18可知顧客的風險承受能力與理財專員的專業知識有顯著相關。

4.5 小結

結論一:不同人口變項與風險承受度,有顯著差異,符合假設一。

(1)婚姻:由表4.19中可看出,婚姻之P值為0.058<0.1,因此對風險承受能力有                顯著差異。以未婚投資者比已婚投資者更能承受風險。

表4.19    研究內容整理

人口變項

風險承受度

專業知識

顧客關係

顧客利益

目前婚姻狀況

0.058*

0.171

0.326

0.237

教育程度

0.566

0.028*

0.015*

0.506

個人月收入

0.546

0.207

0.976

0.02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P值<0.1為稍有顯著差異,**P值<0.05為有差異,***P值<0.01為非常有差異。

結論二:不同人口變項對專業知識、顧客關係、顧客利益,有顯著差異,符合假設二。

(1)由表4.19中可看出,教育程度對理財需求有顯著影響。投資者教育程度愈高者越注重專業知識及顧客關係

(2)由表4.19中可看出,個人月收入對理財需求有顯著影響,投資者個人月收入越高者越注重顧客利益。

5. 結論

根據研究統計的結果我們發現,婚姻、教育程度、及個人月收入都會影響到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的決定;教育程度越高者越注重專業知識及顧客關係,個人月收入越高者越注重顧客利益。而婚姻狀況則會影響到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未婚投資者比已婚投資者更能承受風險。由此可知,當投資人在選擇財富管理銀行的時後不僅僅是注重銀行的外表,同時,服務人員的專業性也是投資人考慮的重點之一。

參考文獻

1.林正文、孫男英,(2002),「財富管理土洋大對決」,數位雙週刊,10月1日。

2.林元培,(民93),「顧客關係管理模式下市場區隔策略之研究-以財富管理為例」,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東和,(2000),「私人銀行業務在國內之發展策略與現況探討」,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林啟仁,(民93),「銀行經營財富管理業務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從業人員認知差異分析」,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研究所碩士論文。

5.林妙娟,(民93),「國內私人銀行業務競爭力的診斷與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林義畔,(民91),「財富管理時代銀行信託業務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共同基金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李佩芬、陳昆德,(民 91),「財富管理第一紀元」,數位時代雙週刊,45期。

8.李佩芬,(2002),「百萬美元超級大戶,私人銀行到府服務」,數位時代,pp.102-103,11月1日。

9.李國安,(1997),「私人銀行業務未來發展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吳明隆,(2002),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

11.吳萬益、林清河(2000年),企業研究方法,華泰圖書出版公司,p.282、283、278。

12.胡桂嘉,(民93),「銀行財富管理業務中結構型商品行銷暨競爭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陳建達,(民93),「台灣地區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實施之探討分析」,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張紹勳、林秀娟,(1999),松岡出版社,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3月。

15.張紹勳、林秀娟,(1999),松岡出版社,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下冊), 3月。

16.黃建源,(民93),「金融機構財富管理業務建立之研究:以個案銀行深度訪談與資源重整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楊茲珺,(2003),「銀行搶攻財富管理市場」,蘋果日報,2003年5月19日,B4版。

18.楊琇惠,(民93),「銀行業財富管理業務趨勢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論文。

19.劉台芬,(2001),「保本型高收益債券的結構與評價」,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劉培元,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小市民理財致富50招。

21.蘇德昌,(1997),「私人銀行業務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2.簡美玲,(民93),「金融業關係行銷之研究-以財富管理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論。